安平灰窯尾與弘濟宮

2014-11-26 7218

感謝 安平文人 李明遠教授 提供在地廟宇發展紀錄

弘 濟 宮 發 展 史 略 記
時值明末清兵入關南下,到處兵荒馬亂,郡王鄭成功在閩、粵招兵。有潮籍蘇姓人士,平閒奉祀池府千歲至為虔誠。某日,夢示池府千歲叮其投鄭從軍,以避禍解難,爾後隨軍身繫三寸池府千歲金身作為庇身之神祗。在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郡王攻台之前,郡王兵抵湄州恭迎天上聖母三尊,移奉營帳中拜祀,以作隨船護軍神祗。適池府千歲也顯靈託囑,其金尊將為聖母先鋒,保隨聖母庇護郡王揮軍渡臺。同年四月鄭軍跨海攻臺,當大軍抵臺後,首戰輕取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隨後攻打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此時郡王駐軍鳳梨園 (距烏特勒支堡約一百公尺,即今灰窰尾),天上聖母及池府亦隨奉於此。經圍城九整月苦戰,轟毀熱蘭遮城外圍要塞烏特勒支堡(今湯匙山)後,荷軍見大勢已去,向郡王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緣由蘇姓族人及許多軍中同袍,雖隨郡王軍馬四處轉戰,但眾人於軍旅營帳中,晨昏膜拜池府千歲三寸金身,至為虔誠。當郡王佔據臺灣後,號令就地屯田開墾,這時蘇姓一族及其他軍中同僚,就在灰窰尾地區解甲定居,池府千歲則奉祀於蘇姓家厝。當時眾人有感池府千歲,在征戰期間神威顯赫全程庇護,故時常到蘇宅向池府千歲禮香膜拜,從此在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後,池府千歲就鎮守灰窰尾社部落,成為庇佑社民安居樂業的唯一神祗,今以時序分段簡述弘濟宮建廟的歷史如下:
一、明永曆二十二年(清康熙七年,西元一六六八年),信眾在湯匙山的半山腰處(今灰窯尾古井正上方)搭蓋寮茨,恭奉池府千歲金身鎮守,草創名為『代天府』。灰窰尾社部落住民,每當來古井打提淡水或是出海捕魚時,都會向『代天府』池府千歲頂禮參拜求平安,儼然『代天府』已成為居民拜祀信仰中心。話說灰窰尾社的『代天府』,據傳是當時『大員』(今安平)的第一間宮廟。
二、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年)及清乾隆二十年(西元一七五五年)先後兩次修繕位於湯匙山『代天府』廟貌。在這段期間,也雕塑現今鎮守在弘濟宮廟內的池府千歲金身,池府千歲金身雖是木刻,但池府千歲金身的面部,卻是泥土敷面,至今甚為罕見。
三、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池府千歲擇選現今廟地,由灰窰尾社信徒鳩工興建『代天府』單進落廟堂,並精心打造後殿,構築細緻神龕。在神龕正中間橫眉木板鑲刻『代天府』三大字(年代屬落清乾隆五十三年),兩邊配飾精雕鏤空窗花與對聯,上聯言道『彰闡無私正直是與』,下聯正是『報施不爽大道為公』等佳句。同時期清乾隆五十三年也打造一個石質香爐,爐身也鐫刻『代天府』三大字,字跡清晰蒼勁有力,保存完好無瑕,現仍是作為信徒禮香拜祀之用的古早香爐。
四、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年)信徒集資構建中殿,正式掛升廟匾『弘濟宮』。肇因池府千歲先後邀請金府及溫府等兩位千歲,共同創建玉敇『弘濟宮』,同時在廟堂中殿神龕兩側木柱,雕刻各以『弘』與『濟』兩字為首的對聯,上聯吟誦『弘道弘功蕩蕩遊鯤嶼』,下聯唱和『濟川濟世巍巍壯海邦』。
五、大正六年(民國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增建前落(即前殿),升匾額『廣明財福』,舉辦建醮祈安落成。從此弘濟宮外形雖為兩進落廟貌,但廟堂內則分前殿、中殿與後殿等三個殿堂。
六、昭和十一年(民國二十五年,西元一九三六年)重修建醮祈安。
七、民國五十一年(西元一九六二年)整修,增建拜亭並作清醮祈安。
八、民國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年)庚午年農曆正月十八日辰時,弘濟宮重建動土。
九、民國八十年(西元一九九一年)辛未年農曆十二月十八日巳時弘濟宮廟堂上樑。
十一、民國八十一年(西元一九九二年)壬申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金、溫、池三位千歲繞境入廟安座大吉。
十二、民國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年)丙子年農曆十月十四日,舉行慶成祈安五朝建醮大典,中殿高掛『彰闡大道』重建之大匾。
弘濟宮重建,金、溫、池三位千歲親勘廟地,諭示貌形態勢,指定廟堂尺寸,歷經兩載始成。今廟貌外觀巍峨莊嚴,堂內雕梁畫棟巧奪天工,藻井結網金碧輝煌,皆是上乘之作。
池府千歲不僅熟稔堪輿命理,更是擅專岐黃,把脈入微,醫術精湛,癒病無數,救人芸眾,普眾信徒尊稱為『神醫』。
溯明末草建迄今先後三百又五十餘寒暑,昔是海邊沙洲,今為繁富人煙,全賴先民披荊斬棘,金、溫、池三位千歲保境安民之恩賜。如今,心存感念千秋神靈萬古庇佑,擡頭遠眺滄海桑田俯今憶昔。於今,撰述本略記,敬供後人知悉與緬懷。(黃高山 恭撰)
弘濟宮奉祀金王爺、溫王爺與池王爺,例祭分別為農曆四月十五日、十月四日與六月十八日。
※《廟內對聯》
彰闡無私正直是與報施不爽大道為公(1788)
代弘民安溫府歷城德行八閩天濟國平王殿東隆修神一鯤(1788)
巡驅瘟魅武封南溟顯陳擅漂 狩拓荒瘴侯拜北斗聖誕陽肆(1788)
弘道弘功蕩蕩遊鯤嶼濟川濟世蘶蘶狀台邦(1841)
弘山弘法灰瑤尾池府醫德術超華陀濟水濟人康熙初千歲藥脈理冠扁鵲(1841)
池府溯泉廈馬巷扶明昭蘇身肇潮州王誕值端暑拾捌聘請金溫開基鯤嶼(1841)
一心弘道施妙法保生無量德周臺邦鯤境濟世益良方庇民利長深被南郡(1917)
飛馳瀛海安社稷鎮邪逐魔弘化琉求龍臥鯤洲祐蒼生除災解厄濟渡東鯤(1917)
池天浮彩東南紫氣蓋成天 王海發花日夜潮音彌鯤海(1962)
弘衛郡王飛騰夷洲三百歲濟隨聖母龍蟠鯤湖第一宮(1962)
安平古早叫台灣(大員)
※早期安平劃分為六社,俗稱六角頭〈王城西、海頭社、十二宮、港仔尾、囝仔宮與灰窯尾〉,
各有奉祀之廟宇,廟宇密度之高冠於全省。
※安平灰窯尾根據記載,即是燒出蚵灰之處,位於安平南方。燒灰時因火揚灰,空氣容易污濁,
遂於季風來時再悶燒,藉以流退濁氣至空曠海上,故名灰窯尾(hue1-io5-bue2合音為
hio5-bue2)。
※灰窯尾奉祀之廟宇是弘濟宮,是安平最早的第一座廟宇
※【灰窯尾是灰窯尾,城隍廟七冬輪一冬,鹽局火燒激罷工,大戲三棚敢不通。】
【灰窯尾是灰窯尾,串普普月尾,串拜紅圓仔必頭粿,
串焚焚竹刺(竹心),串搬搬皮戲(正音),串焚焚竹頭(竹心),串搬搬皮猴(正音)。】
安平公廟有天后宮、觀音亭、大眾廟與城隍廟,其中城隍廟於七月普渡,輪流由六角頭
祭拜,每七年輪一次。有一年鹽務局發生火災,造成製煎熬〈熟〉鹽罷工,賴以為生的灰窯
尾人,生活更加困難,然而輪到普渡,仍不改往年習俗,欲搬三棚大戲。
六角頭七月普渡日期不在同一天〈城隍廟7/4、王城西7/15、海頭社7/21、十二宮7/20、
囝仔宮7/17、港仔尾7/9與灰窯尾7/28〉,灰窯尾都固定在月底普渡,所祭拜物品老是紅圓
ㄚ、必頭粿,爐灶焚的老是竹刺、竹頭(竹心),祭典搬的老是皮戲、皮猴(正音)。由此可想
像到灰窯尾人雖然生活節儉,仍硬撐著以表達敬拜神明,普渡好兄弟之虔誠心。
※延平郡王南澳起義,來潮州揭陽等地區取糧濟軍。永曆三年(西元1649年)3月,郡王首次
親領兵馬往戰潮州,其目地郡王自言:卻擇一處以為練兵措餉之地。潮籍蘇姓人士奉池王爺
神尊投軍,應在此事之後,郡王最後一次入潮為永曆十四年(西元1660年)冬,即在東征台
灣之前,率大軍巨艦至揭陽沿鄉,以兵勒徵得大量糧餉,作為攻打台灣的軍資。
※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1月,郡王號令,大修船隻聽後出征,召諸將研討攻台事宜,且
於馬信營中問乩於池王爺,揀選出師日期,池王爺法諫郡王,「湄洲天妃為海峽女神,當去
湄洲,恭迎聖駕以助風順,自當為聖駕前鋒,以助郡王東征。」


※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4月,郡王命提督馬信與黃安,負責攻佔頭鯤身砲台「烏特勒支
堡」。於圍城之後,首遇飲水問題,當時瘴癘四起,為了防止細菌感染及奸細下毒,於是把
池王奉祀於瑤尾井頂附近,建草茨供奉,由官兵把守草壇及水井,將士每日濯洗飲水之前,
都會至池王爺座前敬禮,祈求平安無虞,說也神靈靈,方圆水質皆鹹澀,唯獨此井恬淡,飲
汲井水其泉甘冽,精神振奮,至今附近耆老,仍每日汲水氣沏茶,延年益壽。

窯尾古井
※【六保一區,輸一個青瞑柝柝耬khok4-khok4-lu1】
1945年二戰期間,池王爺之乩童安民伯(黃榮全),因靈動有感,告知漁民出海捕魚會遇危
險,卻被日警視為危言聳聽,判罪煽動造謠而移送刑務所囚禁數月,安平六角頭保正(里長)
與區長,都不敢出面,只有灰瑤尾青瞑的謝大斗(其子謝錦成,其孫謝重明曾任安平漁會理
事長、台南市議員)力挺周旋,釋放後隔了數天,美軍對台南進行大轟炸,事後聞者皆稱奇。

池王爺之前乩童安民伯(黃榮全)
弘濟宮導引如下:
北:國道1或3→右東西8→左海佃路→右中華北路→左中華西路→右和緯路→左華平路→右安平路 ↓
東:國道1 →仁德交流道→東門路→府前路→右中華西路→左安平路→→→→→→→→→→→→→左平生路→右運河路
南:國道1或3→左東西86→右永成路→左中華南路→右中華西路→左永華路→右華平路→左安平路 ↑
地址:台南市安平區運河路40巷3號弘濟宮管理委員會2014/05/01
pass port
安平平安商城
塔
佳姿
光影
辛村籽魯味
海鮮島
番王伯
傳家寶

TOP